深圳青年联合写作,再看我们的城市起点——《中心区变形记》新鲜上市
城市的升格:当深圳成为旅行城市
谢菲实践家:用本土实践验证好理念
一起画鹅卵石参与社区改造!然而……TAT
马立安:Franken式城市 —— 德里与深圳
壹工作室:在社区里思考设计的边界
星期六工房:为社区设计让我幸福感爆棚
要想社区环境改造好,议事代表少不了
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方案在深双!
适合深圳的可持续社区模型倡议书 0.0版
灯光秀现场原本是一片农田?福田中心区居然藏有野餐的好去处?市民中心的“鸟腿”里面装了什么?兴融二号路上为什么“埋葬”着几辆汽车?时隔30年,12位青年作者用一场城市漫游回看当代深圳造城起点,探寻福田中心区变形记。
我们大可不必为深圳没有太多景点感到困惑,首先我们得学习与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活经验共处,或者说能辨认出它的独特经验是什么——然后你才能知道它“值得感受”的是什么。
“我们希望不要因为工作接触到的项目与所学的不同,就把之前学到的东西都抛诸脑后,要通过实践的经验来验证理念的可行性,不断摸索更加适用于本土的方法。”
让社区不仅有方案的实施,还有和家长、小朋友们一起留下的有趣的社区印记和回忆~附立新社区各地块改造进度展示。
人类学家的印度观察笔记,关于全球化和本土、科学话语和传统文化复兴,以及城中村存在的根源。
在满足居民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将建筑师的创意和开放的设计理念、美学认知带到社区?在建筑的范畴里社区问题能解决到什么地步?
星期六工房分享了社区微更新里一个团队从调研到落地的精细工作,以及他们对立新社区生活的所有观察、感知、投入和热情。
小美赛第二期希望充分发挥立新社区较为成熟的居民议事会机制优势,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和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小美赛第一期竞赛收到了19组选手共38个方案,提交的方案中研究和分析了城中村中拥挤的、“脏乱差”的、但又异常丰富的公共空间,为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创新的想法。竞赛评审会选出的13个入围方案均在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展示。一同展出的还有“做课:跟UABB进村做点儿什么!——南头古城居民需求调研及创新实践课程”中的8个项目。欢迎到现场观看展览!
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活动邀请了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共同就适合于深圳本地可持续社区的社会创新模型进行探讨和设计。
目的还是手段?——媒体的再想象
序言:2014开春
深圳市城市促进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